【杂谈】谈潜规则

写这个话题主要是想给语文课的课前五分钟演讲。

今天我想让大家思考的是,面对潜规则,你会不会用?

既然要谈潜规则,就先给它下个较为客观的定义。潜规则呢,解读一下就是没有明文规定,但却约定俗称的隐性规则。大家听到这个词最多应该是在各种娱乐圈新闻里,讲得隐晦一点就是各种女演员会选择和制片人或者导演发生一点故事,完事之后呢就能得到各种上镜曝光的机会,是吧。但我们拓展一下思维呢,实际上,官场职场体育界都有这类型的隐性规则,甚至教育界,或者更详细一点,竞赛圈子里也有这种广义上的潜规则。

面对潜规则该不该淡定是一个问题。有人认为,演员倒在制片人的床上,几个月后就从死跑龙套的变成明星,这种机会不把握那是很傻很天真。在官场,职场上站好队,让自己有牢靠的人际关系,给领导送点礼,就有机会升职加薪,这样的潜规则凭啥不用。

但也有人对此嗤之以鼻。为了出名就和导演上床?为了荣誉就踢假球吹黑哨?为了金钱就颠倒黑白搞出冤假错案?如果整个社会都流行无耻的潜规则,恶果终究会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玩潜规则的豪门尤文图斯队,最终不久身败名裂嘛。

所以,当你面临这样的选择的时候,你会考虑使用潜规则嘛?我的答案是,会。

首先我们明确,我们什么时候会遇到这种艰难的选择?很简单,如果你已经是食物链顶端的神仙了,自然不必考虑这种事情;而当你本身不够硬气,却在努力地追求某些事物的时候,就不得不抉择一番了。我就举几个贴近生活的例子吧。作为竞赛班的我们,要想参加国赛拿到高校的协议,进省队是必须的。信息学竞赛的省队,有两个和其他竞赛有很大不同的地方。首先,我们规定每个学校的省队名额最多为总名额的三分之一;其次,我们规定了一个叫做 D 类省队的东西。先不考虑 D 类,选择省队肯定是按考试总分排序,取最好的。如果我是全省第三,恰好第一和第二都是江西师大附中的,那么我就进不了省队了,因为已经超出三分之一了,分数线要顺延;或者我根本就没上线,也无法正常地进入省队。这个时候,D 类省队出现了。在竞赛官网上写着的是,D 类选手是邀请赛选手,是自主申请择优录取的,每个省都有一定名额。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嘛,这不就是给省选翻车的同学一个绝佳的补救机会嘛。如果你真的以为写个申请就可以去国赛现场,那是大错特错。每年发布 D 类申请通知的时候,还会同步发布另一则通知,标题是什么呢:

“关于向 CCF 无偿捐赠的说明”。

知情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个无偿捐赠呢,实则是有偿的,报酬就是 D 类申请的通过权。具体要捐多少呢,没有明码标价,前几年似乎是两万五。这就是信息学竞赛的最大潜规则之一。

爱谴责人士一定会说,这样的 “邀请赛” 严重破坏了比赛公平。毕竟不是所有有实力的选手都有条件拿出这笔钱来无偿捐赠的呀,何况国赛还牵扯到与高校签约呢!抱歉,假设我真的需要面对这个选择,我一定申请 D 类名额。万一真的被卡三分之一,万一真的没到分数线,我依然有去往国赛的机会,我凭什么不去?我愿意提交申请并且无偿捐赠,难道导致了什么不公嘛?比我更强的,有明规则让他们免受舆论指责,安稳地进入省队,而稍微弱一点的,依然平等地享有这个机会,利用潜规则让自己成功。作为一个渴望参加国赛的竞赛生,在面临这样的选择的时候,不必考虑他人指责,不必想着还有人错失了这个机会,成大器者不拘小节,在这种时候担心着社会不公的人,我有理由质疑你内心并不是很渴望成功。

我再举一个反例。就那陶渊明来说,他说过一句话,“不为五斗米折腰”。所以呢,当官当了几天,就回家去了,天天做些什么呢?喝酒,采菊花。他做官的本心是什么呢?肯定是要为人民谋福祉。结果呢, 他要维护自己灵魂的纯净,不向官场潜规则低头,最后为人民做了什么贡献嘛?为乡民带来了什么好处嘛?甚至连自己的家庭都没打理好。你看他的《五柳先生传》,我猜他的老婆过得一定不开心。他的本心是造福人民,到头来只采了菊花。

反观李世民。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正是他的不按套路出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经典电影《九品芝麻官》里,周星驰老爸说了一句话,“这贪官要奸,清官要更奸,要不然怎么对付得了那些坏人!”为了自己最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在潜规则面前低头,也是必要的一点牺牲吧。

我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