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关于受精作用的浅入研究

引言 今天在一个手机论坛上,我和一位网友在 “精子进入卵细胞是否代表它跑得最快” 这个问题上产生了一点分歧,而我们之间的争论已经有上升到过激言论的趋势。 而我是一个认死理的人。我希望用较为科学的求证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先把 层主 的原话放在这里: > 最早接触卵细胞的米青子是无法直接和卵细胞结合成为受精卵的,而是需要很多米青子渐渐腐蚀掉卵细胞外层的一层细胞膜才能有米青子和卵细胞结合,所以说你并不是跑的最快的,只是最幸运的。 我们先不谈 “所以” 之后的部分,单单看这之前的事实,层主有什么点是说对的嘛? 完全错误。 接下来我从精子到达输卵管壶腹部开始,理一理受精的主要过程。 精子与卵透明带的识别和结合 必要结构 透明带 大多数哺乳动物的卵子排卵时并没有完成减数分裂,处于第二次减数分裂的中期。 卵子周围有两层成分包围,其一是透明带(zona pellucida, ZP),它是生长期的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分泌的 非细胞成分,由 ZP1、ZP2 和 ZP3 三种糖蛋白组成;其二是卵丘细胞层,它是由卵丘细胞(cumulus cell,一种体细胞)和细胞间富含透明质酸的非细胞成分组…

【杂谈】LGBT+ 运动的困境

自中国在联合国投下反对票和台湾公投受挫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 这一个多月,包括我在内的无数 LBGT+ 运动支持者、参与者,或是组织者,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运动是否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困境?而未来又将向哪个方向发展?或许我们应该后退一步,审视这条我们从一开始选择的道路。 我们所追求的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 1943 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事实上,自 1992 年公安部明确表态同性恋合法,1997 年新刑法中删除 “流氓罪” 后,生活在中国大陆的 LGBT+ 群体的生理需求已经得到了保障。在 2018 年 11 月 6 日于日内瓦召开的中国 UPR 第三轮审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次正面回答了有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LGBT+ 权益的相关问题: > 1、我国一贯尊重…

Sam Smith Drops New Song, ‘Fire on Fire,’ From ‘Watership Down’

> Original article: Listen to Sam Smith’s Haunting Ballad ‘Fire on Fire’ From Netflix ‘Watership Down’ Adaptation , by Gil Kaufman [https://www.billboard.com/author/gil-kaufman-6882925] from billboard [https://www.billboard.com/articles/columns/pop/8491217/sam-smith-fire-on-fire-watership-down-netflix-listen] Sam Smith [https://www.billboard.com/music/sam-smith]just added something very important…

【杂谈】哭着哭着,他就水解了

壹 从前有个孤单的 mRNA。他太孤单了,就拉了一个核糖体来,翻译出蛋白给自己作伴。翻译好之后,他对蛋白说:“你好,我是你的模板。”蛋白说:“你好,我是  RNase。” mRNA 沉默了一下,说:“没关系,反正我本来也活不了多久,你就陪陪我吧。” 蛋白说:“好”。 于是两个人就手拉手默默地站在一起。 过了一会儿蛋白忽然说:“其实我现在还不是 RNase。” mRNA:“嗯。” 蛋白:“我现在只是多肽。” mRNA 笑了。 蛋白:“可是我很快就会变成真的 RNase了。” mRNA:“没有关系。我总是要死的。” 于是蛋白依旧和 mRNA 靠在一起,他慢慢地转圈,折叠,开始修饰自己。他越来越像真的 RNase,而 mRNA 慢慢地开始降解。 蛋白说我走吧,…

【杂谈】滨江的冬

深夜,来自西伯利亚的高压气流肆无忌惮地穿过开发中的红谷滩北部,带起工地的沙尘,便如舞台上疯狂的琴手一般,扫过学生宿舍外凸的窗台,留下扰乱学子睡梦的颤动。这种简单而优美的振动将以学子受寒的身体为依托,无力地反抗滨江校区令人窒息的漫漫冬夜。 当第一缕被云层折射而显得灰暗的光钻进校园,属于送奶工的电动车电机声准时地回荡于空荡的校园之中。在反射着金属光泽的路面上,三轮电动车滑出大门,仿佛连空气也不曾被扰动。 植物也似停止了呼吸——来自北方的杉树早已褪去了颜色,只留下浅棕的硬杆标志着它的不可撼动的地位,而来自南方的樟树却像是到了虚假的亚热带区域,在寒风中尴尬地守护着自己暗绿的叶子,终究还是失了几分色泽,不甘地融入了这个平凡而又清冷地冬日早晨。 大多数时间,路上没什么行人——穿梭于食堂、教室、寝室之间地学子大多只在上课前二十分钟暴露于沉重地空气中。在太阳只能够提供光而不能提供热地日子里,学子的取暖方式和帝企鹅一样,在拥挤的教室里靠着同伴身体散发的热量免受冷风的侵扰。 当人都在建筑物里,滨江便成为了这个城市的风眼。尽管冷风在校园里畅行无阻,它却无法真正地撼动些什么。滨江庄严地,无可置辩地沉淀…

【杂谈】What We Love is Killing Us

> It’s unusual to find a game that is surprising all the way through. Perhaps Metal Gear Solid 5: The Phantom Pain — where you wake to David Bowie and a massive-bosomed nurse, abruptly run naked-butted under heavy gunfire away from whatever-the-hell-it-is outside, and then fall into an escalating 1980s stealth…

【杂谈】对崔永元纪录片的不严谨分析与解读

2014年3月1号,崔永元先生公布了自费 100 万元拍摄的赴美考察转基因纪录片,片长 68 分钟 28 秒。我们先可以回顾一下它。 现在是 2018年11月。时隔四年多,这部纪录片里提出的观点还有多少可挖掘的价值?我将从头开始分析一下视频的主要内容,希望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 为了方便部分读者阅读,先把结论复制到前面, > 和崔永元的结语一样,我要强调,这只是一部调查纪实。这次调查从一个反对转基因者的角度出发,未免有一些不够公正,或者完全客观的地方。总是发生在有机超市的采访,疑似被剪辑的讲座,以及有时出错的翻译都不够公正客观。 所以,它不是一部科普宣传片。它反映的是美国不同身份、不同级别、不同知识水平的人对转基因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民众和中国民众一样,对 GMO 不甚了解,或者保持二元论的观点;美国农民对转基因的理解也停留在表面,仍有相当多的人不顾成本地坚守自己有机种植的情怀;政府官员以及科学工作者,在一些基本事实上仍存在分歧,但是在访谈的最后,他们依旧对转基因的未来提出了相对积极和正面的期许。 这个视频中大部分的,可能的事实错误,我都拿出了相对权威的资料进行了一…